红塔区新闻网
  1. 首页
  2. 通红甸乡
  3. 图片新闻
  4. 正文

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:非遗“飞”进小学校

发布时间:2023-04-30 10:13:58

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寓教于乐,将芦笙舞、苗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全乡各小学校园,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“非遗文化第二课堂”,让非遗技艺“后继有人”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。

朱金兰是通红甸乡山羊母小学的一名美术老师,在经过省级非遗刺绣传承人罗永英师傅的培训后,她“上岗”了。从最简单的平针针法到可以绣出整齐漂亮的花边图案,她体会到了学刺绣的快乐,成了一名“刺绣达人”。

在朱老师的教授下,班里的陈怡同学对刺绣兴趣越来越浓厚。放学后,她拿出课堂上没有休完的绣品又绣了起来。母亲看到后,手把手教了她一招,让她成为了同学中的刺绣“高手”。

微信图片_20230430101743

心灵手巧的女生喜欢刺绣,芦笙舞则深受男孩子们的喜爱。从最开始的别别扭扭到如今的信手拈来,芦笙舞给男孩子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。

通红甸乡是云南省506个脱贫攻坚乡和17个革命老区之一,是华宁县唯一的苗族、彝族聚居乡镇。彝族、苗族学生占到了学生总数的50%以上。

微信图片_20230430101754

多民族杂居的现状,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。为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,通红甸乡采取“非遗传承人+学校老师”的授课模式,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施了拯救、保护、挖掘、传承工作。

作为非遗传承人,省级刺绣传承人罗永英、芦笙舞传承人杨家林在得知学校要开设民族文化课堂后,他们义无反顾投身其中,认真梳理课堂内容,使民族非遗文化内容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,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非遗知识,掌握民族技艺,传承民族文化。

一系列课堂活动,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、责任感,树立了中国传统文化自信。民族传统文化在通红甸各小学校中得到发扬光大。

图片华宁县融媒体中心 记者:郑勤 刘元江